1、[单选题] 影片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改编自苏童的小说摘要:1、[单选题] 影片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改编自苏童的小说A、《妻妾成群》B、《红粉》C、《寻找灯绳》D、《米》 2、[多选题] 下列哪些作品是由余华创作的A、《许三观卖血记》B、《鲜血梅花》C、《菩萨蛮》D、《活着》 3、[单选题] 《幻灭》、《动摇》、《追求》被称为A、《农村三部...
A、《妻妾成群》
B、《红粉》
C、《寻找灯绳》
D、《米》
2、[多选题] 下列哪些作品是由余华创作的A、《许三观卖血记》
B、《鲜血梅花》
C、《菩萨蛮》
D、《活着》
3、[单选题] 《幻灭》、《动摇》、《追求》被称为A、《农村三部曲》
B、《蚀》三部曲
C、《激流三部曲》
D、《爱情三部曲》
4、[多选题] 下列哪些话剧由沙叶新创作A、《绝对信号》
B、《假如我是真的》
C、《陈毅市长》
D、《桑树坪纪事》
5、[多选题] 出现在戏剧《原野》中的人物有A、周朴园
B、陈白露
C、侍萍
D、四凤
6、[单选题] “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,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”此句出自A、郭路生的《相信未来》
B、曾卓的《有赠》
C、冀氵方的《我》
D、穆旦的《冬》
7、[单选题] 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是A、巴金
B、老舍
C、茅盾
D、鲁迅
8、[判断题] “白话文学论”是由胡适提出的。A、错误
B、正确
9、[判断题] 小说界革命是由梁启超发起的。A、正确
B、错误
10、[判断题]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。A、错误
B、正确
11、[判断题] 《茶馆》采用了“冰糖葫芦”的结构方式。A、错误
B、正确
12、[多选题] 下列小说那些属于问题小说的范畴A、《在酒楼上》
B、《斯人独憔悴》
C、《这也是一个人?》
D、《是爱情还是苦痛》
13、[多选题]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两个原则是A、失事求似
B、借古推今
C、任意而为
D、以情动人
14、[多选题]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包括A、文学应忠实反映内心要求
B、推崇创作的直觉和灵感
C、作品侧重自我表现
D、为艺术而艺术
15、[判断题] 莫言的作品中充满着幻象。A、正确
B、错误
16、[多选题] 40年代解放区出现的新歌剧有A、《白毛女》
B、《赤叶河》
C、《兄妹开荒》
D、《王贵与李香香》
17、[单选题] 《保卫延安》的作者是A、柳青
B、杜鹏程
C、吴强
D、杨沫
18、[判断题] 茹志娟小说的风格清新俊逸。A、错误
B、正确
19、[单选题] 奉行“讲真话”原则的作家是A、孙犁
B、冰心
C、余秋雨
D、巴金
20、[单选题] 汪曾祺前期的小说还有许多情节的因素,后来越来越筒约、随意,篇幅更短小,文字更朴素,大多只有三四千宇,蘑做随笔,这类被称为‘笔记体小说”的代表作是A、《大淖记事》
B、《晚饭花》
C、《受戒》
D、《陈小手》
21、[多选题] 中国新诗派诗歌创作特点体现为A、反叛性
B、现实性
C、异质性
D、意识形态性
22、[单选题] 《“锻炼锻炼”》中,外号“吃不饱”的落后妇女名字叫A、李宝珠
B、高秀兰
C、杨小四
D、于小芹
23、[单选题] 贺敬之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诗篇是A、《回延安》
B、《三门峡歌》
C、《桂林山水歌》
D、《放声歌唱》
24、[单选题] 提倡“言志”的小品文的作家是A、胡适
B、陈独秀
C、周作人
D、林语堂
25、[多选题] 闻一多提出诗歌应注重“三美”,包括A、建筑美
B、绘画美
C、音乐美
D、韵律美
26、[判断题] 《白鹿原》中白嘉轩和朱先生是儒家文化负面价值的象征。A、错误
B、正确
27、[判断题] “农民戏剧”试验是由熊佛西主持的。A、错误
B、正确
28、[多选题] 出现在茅盾笔下的女性形象有A、静女士
B、孙舞阳
C、章秋柳
D、林佩瑶
29、[判断题] 《随想录》表现了巴金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精神。A、错误
B、正确
30、[判断题] 《茶馆》采用“人像展览式”的方法来结构全局。A、错误
B、正确
31、[单选题] 被美国人誉作中国的“推销员之死”的剧作是A、《茶馆》
B、《上海屋檐下》
C、《龙须沟》
D、《明朗的天》
32、[单选题] “我要用手指那天边的排浪/我要用手撑那托住太阳的大海”,这句诗出自A、《双桅船》
B、《相信未来》
C、《中国,我的钥匙丢了》
D、《有赠》
33、[多选题] 新中国成立后田汉创作的历史剧有A、《武则天》
B、《关汉卿》
C、《文成公主》
D、《谢瑶环》
34、[判断题] 讽喻史剧《赛金花》是由老舍创作的。A、错误
B、正确
35、[单选题] 《竹林的故事》的作者是A、废名
B、冯至
C、许地山
D、叶绍钧
36、[判断题] 方方、池莉、刘震云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人物。A、错误
B、正确
37、[判断题] 无产阶级革命诗歌由郭沫若开创。A、错误
B、正确
38、[多选题] 下列哪些小说是由汪曾祺创作的A、《受戒》
B、《大淖纪事》
C、《晚饭花》
D、《人到中年》

